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王老吉的成功案例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王老吉的成功案例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我研究过王老吉的案例 我认为最大的不足在于红罐与利乐包没有明显的区别开来 导致为他人做嫁衣
详细的说就是:如果你研究过王老吉 你会知道 红色罐装的王老吉属于加多宝公司 而绿色纸盒装王老吉是另一个公司的 两个公司使用同一个名称 ,一般人都会以为这是同一个公司的 ,其实不是;
王老吉在广告上打的火热没错 ,城市里喝王老吉的也满多的 但到了二、三线城市,会发现喝绿色王老吉的很多,其原因有二:一是品牌区别不明显,没有一个广告有说过绿色王老吉不是加多宝的,所以打了很多广告也是等于为绿色王老吉打广告;其二是红色罐装的价格比绿色的贵,部分城镇人在不知道区别的情况下,往往会选择便宜的购买;
所以加多宝的红色王老吉以4.5亿当上了标王,却好像是在给绿色王老吉一同打广告一般 免费给别人打广告,对方也不会把赚来的钱分给加多宝 ,不是很明显的不足么
据资料王老吉凉茶是中国著名凉茶,于清朝道光年间(约1830年)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(乳名阿吉)所创。王泽邦本务农为生,当时地方瘟疫流行,他偕同妻儿上山避疫,途中巧遇一道士传授药方,王泽邦依照药方煮茶,帮助百姓治病。
清文宗咸丰二年(1851年),王泽邦被册封为太医令,翌年在广州市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“王老吉凉茶铺”,专营水碗凉茶。1949年解放后,成立王老吉联合制药厂,2004年3月4日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。
凉茶始祖当然是王老吉了,近200年的历史不是吹的,老牌子就是正宗,“怕上火,认准正宗王老吉”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了。传说在1828年,王老吉创始人王老吉在广州市开设了第一间“王老吉凉茶铺”,诊病兼卖药,声望日高专营水碗凉茶,成为王老吉品牌的起源点。王老吉凉茶配方合理,价钱公道,因而远近闻名,被公认为凉茶始祖,有“药茶王”之称。
后来在1839年,湖广总督林则徐受命入粤,却因不敌南方湿热天气而病倒,四处求医未果,唯由三剂王老吉凉茶治愈,林公感激不已,遂赠刻有“王老吉”三字的铜葫芦一只,寓意“悬壶济世,普救众生”。
感谢邀请。
加多宝和王老吉旷日持久的红罐之争终于有了最终结果:最高***终审判决王老吉和加多宝共享红罐。
最高人民***终审判决认为,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对涉案“红罐王老吉凉茶”包装装潢权益的形成均作出了重要贡献,双方可在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,共同享有“红罐王老吉凉茶”包装装潢的权益。
这个消息一经发布,便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炸开了,有人调侃:这都是共享经济惹的祸。
加多宝和王老吉的恩怨始于2012年,加多宝使用王老吉品牌的授权被收回,王老吉原来偏距华南,99年销售额不足1亿,通过加多宝的多年努力,销售额迅速增长,突破200亿大关。
你想,王老吉商标每年授权使用费才区区数百万元,自然广药要收回去自己做了,也无可厚非。
但接下来,不但要收回商标,还要收回红罐使用权和那句经典的广告语:怕上火,喝王老吉(加多宝),这一下,可彻底断了加多宝的后路,过河拆桥啊。
连续打了20多场官司,加多宝无一胜诉。
谢谢邀请!从营销的角度来看,王老吉和加多宝打官司确实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认知与讨论,是非常好的一个事件营销案例。但对品牌的塑造来说,这个***对品牌的影响可能负面性会更多一些。
回答这个问题,先说几个经典案例,先说脑白金,投向市场之初就明确了“过节礼品”的产品定位,凭借脑残般的广告“今年过节不收礼,收礼只收脑白金”,迅速席卷大江南北。再说王老吉(后来的加多宝)也有鲜明的产品定位“消火功能性饮料”,用“怕上火喝王老吉”打动人心。这些案例无一不说明,产品大卖,鲜明的产品定位,围绕这个定位日复一日地广告传播,还有操作层面的强力执行是成功的三板斧。
有人说这都是传统营销模式的老黄历,互联网出现就不这样了。其实万变不离其宗,互联网带来的是传播途径,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的改变。卖点,传播,执行依然如故,决定着产品的生死。小米手机算是互联网营销的典范了,主打性价比卖点,利用互联网从发烧友群体开始引爆“***丝”群体,收割长尾市场。营销的内涵一样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老吉的成功案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王老吉的成功案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bldvf.myuym.com/post/38243.html